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公布了2024年山东省普通本科高校劳动教育典型第二课堂实践项目。我校申报的“普法进社区”大学生法治科普劳动服务项目、新媒体赋能乡村振兴:劳动教育与第二课堂实践、薪火“乡”传乡村振兴实践劳动服务项目获评典型。我校连续两年多项目入选山东省普通高校劳动教育典型第二课堂实践项目,标志着我校劳动教育项目化运行成果持续扩大,服务学生质量持续提升。
“普法进社区”大学生法治科普劳动服务项目始终把握“社区需求”和“专业所长”两个基本点,依托“项目化+常态化”的运行模式,采取“包点式”和“订单式”的普法特色,打造精准化、项目化、专业化的“法治社区”第二课堂项目。以调研为基础,细化普法内容,搭建第二课堂体系;以专业为引领,创新普法形式,优化普法供给;以育人为导向,打造普法品牌,优化第二课堂育人体系。推动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法制治理,倡导并激励学生群体踊跃投身于劳动教育实践之中,培养劳动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项目累计招募团队成员480余人,开展线上线下各类法治宣传教育活动60余次,发放各类法治书籍、宣传资料2680余份,受教育群众12000余人。
新媒体赋能乡村振兴:劳动教育与第二课堂实践项目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将劳动教育与新媒体技术深度融合进行创新实践,旨在通过新媒体平台,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技能和信息素养,同时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在实践中,学生进行新媒体技能培训,深入乡村挖掘文化,参与乡村振兴项目。通过课程学习、团队合作、资源整合和实地活动,让学生身体力行为乡村发展贡献青春力量。项目逐步产出高质量新媒体内容、乡村振兴战略报告、建立乡村实践基地,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劳动教育课程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通过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同时实现劳动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乡村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媒体人才。
薪火“乡”传乡村振兴实践劳动服务项目依托志愿服务的表现形式,将劳动教育实践与产业振兴相结合,围绕乡村需求将村中闲置的书画院改造为具有地方乡村特色的图书馆。文化赋能产业振兴,入驻泰安市邱家店镇王林坡村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利用建筑学专业知识和创意,将村内闲置的书画院改造设计为富有文化气息的“泉乡书屋”、温馨童趣的“儿童读书角”、独具特色的“乡村茶室”以及值得打卡的网红休闲区,形成集阅读、休闲、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泉乡书屋”综合体,为村民和游客提供了学习、交流、放松的公共空间。以“小院经济”爆火思维形成自带流量的新农村面貌,为王林坡村提供了近10个公益性岗位,自媒体短视频平台的浏览量超10万人次,劳动教育实践项目被中国山东网、大众网、今日热点网、实况网、海报新闻等多家媒体报道,吸引1000余名游客来村旅游,为乡村经济注入新活力。
我校依托全员书院制,整合资源要素,创新实施劳动教育实践。围绕劳动教育理论课程创新,农耕品牌活动引领,多维劳动项目孵化,劳动劳作空间打造等方面,系统性提升劳动教育育人质量。截止当前,我校已有“泰山非遗”劳动实践项目、普法进社区大学生法制科普劳动服务项目等7项劳动教育案例入选山东省普通高校劳动教育典型第二课堂实践项目,项目内容涵盖农耕实践、非遗传习、新媒体传播、法律普及等方面。
学校成立劳动教育工作委员会,其办公室设于东岳书院。聘任劳动教育理论课兼职教师20余位,劳动教育实践课教师720余位,全覆盖在校生,完成劳动教育理论课266课时,开展“耕遇一方”专项志愿服务行动、我在东岳有块田、东岳农耕文化节等系列品牌活动和项目近千场次,让劳动教育更加饱满与生动。
学校围绕“1345”劳动教育工作要点,融合农耕讲堂、实践基地、项目工坊、农耕文化节系列活动为一体,探索极具精致化、富有感召力的第二课堂劳动理论及实践育人新路径,发挥劳动感召作用,拓展劳动教育外延,强化劳动实践与感知,充分发挥劳动育人作用。同时,进一步深化劳动教育内涵与外延,坚持精品化、项目化运行。逐步形成“茶韵青春行”传统文化传承劳动实践项目、“汶岸寻星”大汶口文化宣讲劳动实践项目等16个劳动教育项目,涵盖科技助农、文化传承、电影传播等多元化、趣味性劳动主题,丰富学生劳动教育选择,打造我校劳动教育新生态。同时学校加大硬件投入,在9大书院共计30000余平方米的空间基础上,拟再建6000余平方米的主题农耕公园,进一步提升劳动教育的场景化育人效能。